- 青海
- 西宁
从新门街穿过甲第巷桥进入历史悠久的甲第巷,一眼望去,高高低低的新楼房和旧宅院错落相间,新镀的铁门与破败的木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老人说,这里曾是大户人家的兴旺之地,也是泉州古城书声琅琅、文化气息浓厚的一条小巷。
而如今,古宅大都已成残垣断壁,野藤蔓延,只有立在巷子里的那块“欧阳詹故居”的纪念碑,静观着古巷千年的沧桑,审视着泉州文化的传承……
欧阳詹开辟甲第先河
已年过半百的杨老先生告诉记者,他对泉州的历史很感兴趣,尤其对自己所居住的甲第巷,更是希望能从书上找到更多的笔墨来了解它的过往。因为有亲戚在文化部门工作,他便经常有机会去翻阅《泉州府志》,杨老先生说,甲第巷中最出名的名士无疑要数盛唐时期的欧阳詹,“事业经邦,闽海贤才开气运;文章华国,温陵甲第破天荒。”这是宋代理学宗师朱熹对欧阳詹的盛誉。欧阳詹这位唐贞元八年与著名文学家韩愈同榜的进士、国子监四门学助教开了闽中甲第之先河,自此,泉州古城呈现了“家诗书而户弦诵”的景象。也正是后来朱熹来泉讲学,在欧阳詹故居题联盛赞,甲第巷名称便依此而来。
传说,欧阳詹40多岁便客死京师,其三个儿子有的移居南安、莆田,有的中进士上了京城,其故居也就慢慢荒废。在甲第巷中,欧阳詹的故居为三落四间张的“手巾寮”厝,在20世纪50年代初,泉州源和堂扩建,随着推土机的轰响,这位名人的故居连同他的塑像便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后来有关部门在甲第巷里立了一块石碑,以纪念欧阳詹。
古巷文化传承数百年
据了解,从甲第巷里走出了许多名人志士。在欧阳詹故居附近,有一王姓人家,其家门春联“家居甲第流芳远,衍派鳌城寿福多”已沿用了400多年。传说这是由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一名爱将王世实而来,当时王世实回家乡探亲,告诫家人应勤于耕读,以振家声,同时配合当地私塾,动员亲属及邻人子弟就学,并请来兴化陈愈老先生为甲第巷诸生传道授业,甲第巷一时弦歌不断,文风日进。世实的儿子及一个侄儿都科举进士。
杨老先生说,巷里原来还有“翰林第”、“进士第”的牌匾,但都已在“文革”时被废毁。在欧阳詹故居不到50米处,便是“翰林第”的主人、清代泉州著名书法家庄俊元的古宅。庄俊元在泉州当绅士30年,掌教书院,体恤乡邻,做了不少好事。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泉州书坛的影响。庄的墨迹遍及泉州的各大小寺院道观,为泉州宗教文化、名胜景观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。他的行书潇洒遒劲,法古辟新,很受泉州书界推崇。
巷子里还有赵姓、朱姓等大户人家,以及满族粘姓家族,当时都办了私塾,远近的孩子都到这里来上学。到了近现代,甲第巷还出了中国科学院数学、物理、化学部委员,第一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庄长恭;国家级“彩扎行业老艺人”陈天恩;开泉腔新歌剧先河的中国南音学会会长王爱群……
琅琅书声已成旧风光
随着时间的流逝,泉州城不断扩展,甲第巷也从原来人来人往的热闹小巷变成了如今稍显冷清的旧街。杨老先生说,他小时候还进过庄厝、王厝等大户人家的后花园,里面假山、石头等非常漂亮,但现在这些都已经看不到了。原先粘姓家族用于上课的私塾,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,也摇摇欲坠,木墙和木门都有点歪,粘家后人大部分已旅居海外或外省,只有一位阿姨偶尔回来居住、打扫。
从庄家老厝出来,再看过粘家的私塾,年久失修的宅子已有了历史的痕迹,看不到当年大户人家的辉煌景象,只有其门口铺就的平整的宽石板路,才得以看出其曾经的显赫。
祖居甲第巷的人,如今已所剩无几,杨老先生告诉记者,书上关于甲第巷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,那些能象征甲第巷历史的文物也多被毁坏,甲第巷似乎没有剩下什么了。而年纪大的老人也已经慢慢离去,年轻的则大都搬到市区去了,这条巷子再也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,只能从残留的老厝古宅里去感受历史,缅怀古人。
残缺的记忆
杨老先生说,他想把世居于甲第巷的家族历史串起来并延续下去,但查了好多资料,找不到甲第巷更多的东西。他的家族史,断了差不多250年。
他带着我们去了现存的庄家古厝,围墙已成残垣断壁,破败不堪,老屋被人用塑料袋随意挡着,想是要躲避风雨的侵袭,但似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。
那户满族人家粘厝,只有一位阿姨在,过不久又要到上海去了。门上有“皆山”二字,据说是粘家其中的一户,院子很大,一棵叫不出名字的老树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墙里,看来是有多年的历史了,才能有此根基。粘阿姨说:“房子已经是修过的,否则更是破落,家人都不在泉州,也只能随它去了。”
残缺的院落,残缺的历史;残缺的围墙,残缺的记忆。他们说,再过几十年,不知道这残缺的记忆还能否存留于人间;只希望,古巷千年的文化,能够继续传承下去,经久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