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青海
- 西宁
说起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,自然想到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。蔡氏古民居确实恢弘壮观,几十座皇宫起齐刷刷铺陈开来,鲜润亮丽的红色占据了半边天。而南安另一座大宅——林路厝,体量虽不及蔡氏,却以个体形制的复杂优美、变化多端取胜。它是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为自家设计建筑的,合业主与专家为一体,可以最彻底的贯彻设计师的建筑理念,又不奢华浪费,必然是最科学、最合理的,无怪乎闽南侨乡流传着“有林路富,无林路厝”这么一句话。不禁想起鼓浪屿笔山路上的春草堂,它是营建建筑公司的许春草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别墅,在号称万国建筑的鼓浪屿上绝算不上豪门大院,却小巧别致,占据笔山路上一突出的山边,视野极好,厦门西海域、员当港、嵩屿等海天美景,尽收眼底。看来,行家一出手,就只有没有。
林路厝坐北朝南,从西向东依次是宗祠、两座住宅、书苑,四座红砖大厝一字排开,门口是宽大的白石埕,明快齐整。第三座是林路厝的主宅,也是整个建筑的精华。前后三落(后落没看到,据说坍塌了),五开间双护厝。不是泉州地区民居的“几间张几落大厝”的格局,倒有点象安溪地区“五间起虎头厝”的格式,顶落和东西厢都是两层,东西厢的山面和镜面墙平行,不过下落的格式又是泉州式样的,最妙的是双边护厝的前部是个六角形的双层角楼,颇有西洋风格,而屋顶上偏偏又是个中式的燕尾脊。一条条灵动的燕尾脊在空中穿插飞舞,令人眼花缭乱,只有大家才能这样运用自如,令中西风格水乳交融。当年林路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棚架古法,以最低的标价承建了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,声扬东南亚。
林路大厝位于福建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,建于清光绪戊申年前后(1908年),全部工程至民国初年完成,距今102年。大厝前后三落(进),有住宅、宗祠、花园、书房、梳妆阁和亭台水榭等,占地6.5亩,共有大小房间99间。当时建厝时所需的墙砖、地砖和水泥,均运自海外,可见当年林路的林路富贵显赫。如今,大厝仅存民居3座,宗祠和书房各1座,占地面积不到原来的一半。
虽然林路大厝历经百年风雨,附属建筑都已被拆除,围墙也没了,但现存的宗祠、住宅、书房三座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汉式古大厝成“一”字形整齐排开,东西长200米,碧瓦红墙、飞檐翘脊,依稀可见当年风光。
与传统的闽南大厝不同的是,林路大厝主体厅堂建有二楼阁楼,东西护厝的前端也各盖有六角形角楼,在富有闽南特色的大厝中暗含一点西式洋楼的味道,别具一格。整个建筑群典雅、古朴、精湛、壮观。
林路大厝的另一特点是它集宗祠、住宅、书房、水榭池亭于一体,且设计了防火通道,结构完整、布局合理。
据《南安县志》载,大厝创建者林路是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。据林路的后人介绍,林路从小家境贫困,靠给大户人家放牛、捡柴糊口,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。于是他特别注重兴教办学,特意建了一座大厝专门作为书房。书房的建造别具一格,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,穿斗式木结构,厝前建有小花园,中部有一方亭,还有假山流水,花鸟鱼虫,后进为二层楼阁。很可惜后进已经倒塌,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。据说这座书房名为“养浩斋”,不仅供林路子孙使用,还供全村孩子使用,他出资聘请私塾先生,对后代进行启蒙教育。
林路的十多个儿子都在“养浩斋”就读,其中最出名的是他的第十一子林谋盛。林路1929年病逝,林谋盛继承父业。抗战爆发后积极参与抗日救国,最后不幸被日军逮捕,壮烈牺牲。他的亲属多人同时被杀害,可谓一门忠烈。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,在新加坡的伊丽莎白公园建有林谋盛烈士纪念碑。林路的后代多数生活在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,只有第四世裔孙两家仍在故里居住。
林路厝设计精致,尤其它的梁坊、斗拱、雀替等木构件雕工十分精细,流光溢彩,富丽堂皇。巧妙将外来设计和闽南传统建筑结构的融合在一起,自成一家、独到精辟,堪称中外合璧的典范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,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