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丛岩座落在莲花山脉前沿零星分布的岩溶残丘地带,东南距郁江河畔的白沙圩约8公里,距县城35公里,属思建村范围。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,平地崛起石山9座,当中一座高70米,长约350米,宽80米,座北朝南,状若覆舟,被誉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“天南福地”和桂平八景之一的“罗丛岩月”,指的就是这座石山。
罗丛岩内有古人类洞穴遗址,1980年,自治区和县文物考古工作人员,在岩洞内发现了大量夹砂陶片、磨光有肩石斧、螺狮胶结层、兽骨、野猪牙齿等遗物,说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古人曾在这里生活栖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。在龙岩附近的一个小岩洞里,至今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文化层,文物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石器、陶片、螺狮壳等遗物,现存县博物馆。......
罗丛岩座落在莲花山脉前沿零星分布的岩溶残丘地带,东南距郁江河畔的白沙圩约8公里,距县城35公里,属思建村范围。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,平地崛起石山9座,当中一座高70米,长约350米,宽80米,座北朝南,状若覆舟,被誉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“天南福地”和桂平八景之一的“罗丛岩月”,指的就是这座石山。
罗丛岩内有古人类洞穴遗址,1980年,自治区和县文物考古工作人员,在岩洞内发现了大量夹砂陶片、磨光有肩石斧、螺狮胶结层、兽骨、野猪牙齿等遗物,说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古人曾在这里生活栖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。在龙岩附近的一个小岩洞里,至今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文化层,文物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石器、陶片、螺狮壳等遗物,现存县博物馆。
罗丛岩成为风景名胜,始于宋代皇祐年间(1049年至1054年)。那时,程颐、程颢自洛阳至龚州(今平南县)省父,随同他们的老师周敦颐一道“遍游浔郡诸名胜”,曾经在这里筑室为居,读书讲学。后人在他们的旧居遗址建周程三夫子祠,今祠已不在,但用大块石灰石垒砌的墙基犹存。明崇祯十年(1637年),徐霞客曾专程前来游览考察罗丛岩,并在他的《粤西游记》中有所记述。
罗丛岩座落在莲花山脉前沿零星分布的岩溶残丘地带,东南距郁江河畔的白沙圩约8公里,距县城35公里,属思建村范围。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,平地崛起石山9座,当中一座高70米,长约350米,宽80米,座北朝南,状若覆舟,被誉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“天南福地”和桂平八景之一的“罗丛岩月”,指的就是这座石山。
罗丛岩内有古人类洞穴遗址,1980年,自治区和县文物考古工作人员,在岩洞内发现了大量夹砂陶片、磨光有肩石斧、螺狮胶结层、兽骨、野猪牙齿等遗物,说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古人曾在这里生活栖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。在龙岩附近的一个小岩洞里,至今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文化层,文物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石器、陶片、螺狮壳等遗物,现存县博物馆。
罗丛岩成为风景名胜,始于宋代皇祐年间(1049年至1054年)。那时,程颐、程颢自洛阳至龚州(今平南县)省父,随同他们的老师周敦颐一道“遍游浔郡诸名胜”,曾经在这里筑室为居,读书讲学。后人在他们的旧居遗址建周程三夫子祠,今祠已不在,但用大块石灰石垒砌的墙基犹存。明崇祯十年(1637年),徐霞客曾专程前来游览考察罗丛岩,并在他的《粤西游记》中有所记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