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云禅院 是 峨眉山 最高峰仅存的古建筑寺院,海拔高度约3064米。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开建,因岩下白云环绕,寺卧云中,故名“ 卧云庵 ”。明末时建筑朽败,清康熙二年(1663)受兵部侍郎哈点(瞻)及文武官员资助, 伏虎寺 僧可闻及卧云四友重建,塑供文殊、普贤、观音三大士。时因屋面覆盖锡瓦,每当云开日出,银光闪闪,有峨眉 “银顶”之称。道光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(1827-1932)几度失火,数次再建,现存建筑在1953年进行过重点维修。1989年后经寺僧几度修缮,重塑佛像,恢复了山门和大殿,大殿底层为大雄宝殿,上层是玉佛殿,一屋二殿,朝向相反,颇有含意。......
卧云禅院是
峨眉山最高峰仅存的古建筑寺院,海拔高度约3064米。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开建,因岩下白云环绕,寺卧云中,故名“
卧云庵”。明末时建筑朽败,清康熙二年(1663)受兵部侍郎哈点(瞻)及文武官员资助,
伏虎寺僧可闻及卧云四友重建,塑供文殊、普贤、观音三大士。时因屋面覆盖锡瓦,每当云开日出,银光闪闪,有峨眉 “银顶”之称。道光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(1827-1932)几度失火,数次再建,现存建筑在1953年进行过重点维修。1989年后经寺僧几度修缮,重塑佛像,恢复了山门和大殿,大殿底层为大雄宝殿,上层是玉佛殿,一屋二殿,朝向相反,颇有含意。
寺建于西峰绝顶,俯卧于白云之上,名不虚传。原庵下有池,形如半月,深广数丈,渗水足够千人饮用,古称观音水,或称井络泉。池前原有一石坊横书“扪参历井”四字。庵东面的小睹光台,台下有柱状玄武岩屹立,如铁所铸,名曰“
金刚嘴”。睹光台下万石嵯峨,称七宝岩。台旁有小峰隆起,其形如锥,古称“飞来钟”,这些遗迹大都已不复存。
卧云禅院主体建筑因年久失修,破旧腐朽,2005年峨眉山佛教协会依法进行落架维修,2006年6月竣工,恢复了 “银色世界”之庄严。“银色世界”是普贤菩萨弘化的道场,与“金色世界”同是佛和菩萨常住的净土和说法道场,二者相融,是赋予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最高意境和理念。维修后的卧云庵建筑布局坐东朝西。由弥勒殿和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四合院落,一门进寺,木结构穿逗式梁架,重檐滴水,歇山式屋顶,铝合金瓦屋面,坐一级平台。
卧云禅院是
峨眉山最高峰仅存的古建筑寺院,海拔高度约3064米。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开建,因岩下白云环绕,寺卧云中,故名“
卧云庵”。明末时建筑朽败,清康熙二年(1663)受兵部侍郎哈点(瞻)及文武官员资助,
伏虎寺僧可闻及卧云四友重建,塑供文殊、普贤、观音三大士。时因屋面覆盖锡瓦,每当云开日出,银光闪闪,有峨眉 “银顶”之称。道光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(1827-1932)几度失火,数次再建,现存建筑在1953年进行过重点维修。1989年后经寺僧几度修缮,重塑佛像,恢复了山门和大殿,大殿底层为大雄宝殿,上层是玉佛殿,一屋二殿,朝向相反,颇有含意。
寺建于西峰绝顶,俯卧于白云之上,名不虚传。原庵下有池,形如半月,深广数丈,渗水足够千人饮用,古称观音水,或称井络泉。池前原有一石坊横书“扪参历井”四字。庵东面的小睹光台,台下有柱状玄武岩屹立,如铁所铸,名曰“
金刚嘴”。睹光台下万石嵯峨,称七宝岩。台旁有小峰隆起,其形如锥,古称“飞来钟”,这些遗迹大都已不复存。
卧云禅院主体建筑因年久失修,破旧腐朽,2005年峨眉山佛教协会依法进行落架维修,2006年6月竣工,恢复了 “银色世界”之庄严。“银色世界”是普贤菩萨弘化的道场,与“金色世界”同是佛和菩萨常住的净土和说法道场,二者相融,是赋予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最高意境和理念。维修后的卧云庵建筑布局坐东朝西。由弥勒殿和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四合院落,一门进寺,木结构穿逗式梁架,重檐滴水,歇山式屋顶,铝合金瓦屋面,坐一级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