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开成年间,唐朝高僧慧寂由沩山来到宜春 仰山 ,诛茅修“仰山寺”传法,世称仰山禅师,它是以沩山禅师灵佑和仰山禅师慧寂为祖,世称“沩仰宗”,为禅宗南宗五派之一。 该寺始称“仰山寺”,因武宗反佛,慧寂曾外出栖隐他处,故宣宗大中年间改称为“栖隐寺”。到宋初又改名“太平兴国寺”。元朝大德七年(1304年)寺被为毁,住持僧稀陵禅师募化重建,历时8年,新寺于皇庆元年(1312年)竣工落成,敕名“太平兴国禅寺”,计有殿、堂、楼、阁、寮、库、厨等各种建筑28座,飞檐斗拱,雕梁漆栋,极为壮观。明清以后,寺宇屡经兴废,规模渐次缩小。......
唐开成年间,唐朝高僧慧寂由沩山来到宜春
仰山,诛茅修“仰山寺”传法,世称仰山禅师,它是以沩山禅师灵佑和仰山禅师慧寂为祖,世称“沩仰宗”,为禅宗南宗五派之一。 该寺始称“仰山寺”,因武宗反佛,慧寂曾外出栖隐他处,故宣宗大中年间改称为“栖隐寺”。到宋初又改名“太平兴国寺”。元朝大德七年(1304年)寺被为毁,住持僧稀陵禅师募化重建,历时8年,新寺于皇庆元年(1312年)竣工落成,敕名“太平兴国禅寺”,计有殿、堂、楼、阁、寮、库、厨等各种建筑28座,飞檐斗拱,雕梁漆栋,极为壮观。明清以后,寺宇屡经兴废,规模渐次缩小。 清道光十一年(1832年)最后一次重建,改名“兴国古寺”,寺院座北朝南,分上、下两殿,上殿为大雄宝殿,供奉有樟木雕刻,金装彩饰的佛像。可惜的是,寺庙已毁,只余断瓦颓垣,现仅存寺前两株合抱银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