遍知佛殿 双译为大日初如来佛,位于香堆镇仁达村境内,殿内有一组摩崖造像,居正中的是大日如来佛,左右有8个随行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,下面有31行吐蕃时期的藏文和81个汉字。其中藏文内容涉及到吐蕃的政治、宗教
、文化、藏汉文化交流等,这一重要古迹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。据当地传说,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途径此地,为等候被唐王羁留而迟归的大臣噶尔(即《唐书》中的禄东赞),随行工匠在山崖上雕刻了“朗巴朗木曾”(藏语意“大日如来”)。
这一重要古迹,在1980年8月召开的 拉萨 讨论会上, 西藏 社科院副院长恰白次旦彭措认为,这个摩崖造像是赤松德赞时代的,在年代上要比拉萨 大昭寺......
遍知佛殿双译为大日初如来佛,位于香堆镇仁达村境内,殿内有一组摩崖造像,居正中的是大日如来佛,左右有8个随行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,下面有31行吐蕃时期的藏文和81个汉字。其中藏文内容涉及到吐蕃的政治、宗教
、文化、藏汉文化交流等,这一重要古迹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。据当地传说,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途径此地,为等候被唐王羁留而迟归的大臣噶尔(即《唐书》中的禄东赞),随行工匠在山崖上雕刻了“朗巴朗木曾”(藏语意“大日如来”)。
这一重要古迹,在1980年8月召开的
拉萨讨论会上,
西藏社科院副院长恰白次旦彭措认为,这个摩崖造像是赤松德赞时代的,在年代上要比拉萨
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早,对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治、文化、语言、书法、绘画、雕刻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,而且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峡谷,峡谷两面都有高崖耸立,尤如斧劈,旺布曲汩汩流淌,拉退山青松翠柏,据说松林即为当时文成公主秀发弃之而成,另外在拉退山崖下有一巨石上遗留一足迹,相传为文成公主所遗,在拉退山峡谷不到200米的长崖壁,共发现造像38尊,藏汉文刻铭十几处,其中最大者高达3.28米,最小者仅20厘米,工艺之精湛,形象之逼真,是考察研究历史文化和旅游的理想去处。
遍知佛殿双译为大日初如来佛,位于香堆镇仁达村境内,殿内有一组摩崖造像,居正中的是大日如来佛,左右有8个随行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,下面有31行吐蕃时期的藏文和81个汉字。其中藏文内容涉及到吐蕃的政治、宗教
、文化、藏汉文化交流等,这一重要古迹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。据当地传说,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途径此地,为等候被唐王羁留而迟归的大臣噶尔(即《唐书》中的禄东赞),随行工匠在山崖上雕刻了“朗巴朗木曾”(藏语意“大日如来”)。
这一重要古迹,在1980年8月召开的
拉萨讨论会上,
西藏社科院副院长恰白次旦彭措认为,这个摩崖造像是赤松德赞时代的,在年代上要比拉萨
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早,对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治、文化、语言、书法、绘画、雕刻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,而且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峡谷,峡谷两面都有高崖耸立,尤如斧劈,旺布曲汩汩流淌,拉退山青松翠柏,据说松林即为当时文成公主秀发弃之而成,另外在拉退山崖下有一巨石上遗留一足迹,相传为文成公主所遗,在拉退山峡谷不到200米的长崖壁,共发现造像38尊,藏汉文刻铭十几处,其中最大者高达3.28米,最小者仅20厘米,工艺之精湛,形象之逼真,是考察研究历史文化和旅游的理想去处。